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给本报的最新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都会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
一段时间以来,“技工荒”成了各个媒体的热词。各地关于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报道屡见不鲜:深圳在全国招聘高级钳工,开出6600元的月薪也未能如愿;青岛一家公司急需高级模具工,打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应聘者寥寥无几;浙江10多家企业连续参加10多场招聘会招募数字控制机床技术工人,月薪一再提高,但是合格者少之又少;广东一家公司为留住一名六级热处理工,给出了月薪6000元及住房一套的承诺……
“北京市目前至少短缺8万名高级技能人才。”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再次敲响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警钟。最先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技工荒”,今年又出现在京城。
统计显示,目前北京市有技术工人101.2万人,占337.2万企业职工的30%%,其中高级技工以上的技术人才仅12.1万,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2%%。据另一抽样调查表明,“十五”期间,北京市企业需要技术工人应占职工总数的40%%以上,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应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以上,即北京市除技术工人总量不足外,高技能人才缺口更显突出。
据了解,在我国,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或服务一线技能劳动者中,具有技师、高级技师(含职业资格2级、1级)职业技能水平的人员。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制造、石油化学工业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和家电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都存在严重短缺现象。“技术工人短缺是全国都会存在的问题。”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2005年全国就业趋势之一,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难;技术劳动者短缺,新的产业和企业招不到合格技工。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工荒”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有关有经验的人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品要在全球范围内与竞争方比高下,这样的产品质量上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员工素质的竞争。产业技术工人的数量少、技术素质低,将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品数量、质量及发展速度。而有关调查再次显示,近几年企业出现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一线技术工人岗位技能不高、责任意识不强造成的。比如河南洛阳商厦12?25特大火灾、上海炼油厂吊机倾覆事故,导致这些惨剧的直接缘由是因为电焊工和有关操作人员或违规作业或无证上岗,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5月公布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10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继续供不应求。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49.5%%。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求人倍率分别为2.68、2.34、2.24和2.02,即2.68个用人岗位只有1名技师可选择。
专家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结构多为“两头小、中间大”的“啤酒桶”型,即管理和操作层小,技术层大,其中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5%;而我国7000万技工中,可称为“灰领”的高级技工仅占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给本报的最新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都会存在,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即便是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的东三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也出现短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辽宁约为8.8%%,吉林约为7.1%%,黑龙江约为6.1%。”
报告还举例,在广东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的306家企业中,有128家企业急需招聘技术工人1.8万名,而应聘人员中符合企业招聘条件的相当少。同时,熟练工和技校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不论性别,都十分抢手。
针对珠、长三角乃至全国日益严峻的“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专家分析:“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地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升,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尽管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但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存在比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在一些领域造成劳动力供给严重超过需求。
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只有200多所,仅占十分之一,且由于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调研报告认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则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据了解,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尚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同时,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其中,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业占58.5%%,比例在20至50%%之间的企业占26.9%%,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仅占14.6%%。“我国没形成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的机制,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则是造成国内技术工人短缺的深层次原因。”
调研报告说明,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我国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多数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未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慢慢地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今年我国就业工作要把握的4个关键环节,其中之一就是要积极地推进技能和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逐步的提升企业竞争力。”莫荣说,“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需求量为供给量的2.5倍左右。因此,要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全方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上的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